top of page

大胃王的隱憂 暴食症

作家相片: 胡耿豪身心精神科小編胡耿豪身心精神科小編

已更新:2023年11月22日


現今很流行的節目或是網紅直播主,纖細的身軀短時間進食大量食物,這樣的反差甚至有節目組設計大胃王比賽、更有餐廳為了噱頭主打短時間進食完畢可享用餐折扣或優惠!

暴食症常見的飲食模式是在短時間內採取「量多、失控」的無止境進食行為,好比胃是一個無底深淵,事人在進食過程中,即使已經吃得很多、富有飽足感了,但仍無法克制自我會持續的吃下去。

往往在暴食行為後,會出現一個「代償行為」,常見如催吐、灌腸、吃瀉藥、再度節食,暴食症患者多數都期許自己體態完美,在超量進食後又害怕體重超重,企圖減少食物的吸收可能會採取各式方式排除食物的熱量,對於我們的身體其實是很傷的!

暴食症的跡象:

l 吃到感覺不舒服的飽脹感仍無限繼續進食

l 即使不餓也能吃下大量食物

l 吃得比平常快

l 進食後對自我感到厭惡、情緒低落或內疚,衍生代償行為(如:催吐)

暴食症的起因:

(一)過度節食:努力想減肥的人,應該都會經歷過所謂「溜溜球效應」。努力節食控糖、控油雖可以短時間讓人體重下降,但要長期維持這樣的飲食,實屬困難。在高壓的自我約束下,久而久之會喚起體內另一種渴望進食的心理,而演變成控制不住大吃特吃,將甩掉的體重又吃回去,甚至變得更重,緊接著就是無數的懊悔,引發再度節食引發的一連串惡循環

(二)情緒性飲食:例如突如其來的壓力情境,如失戀為了轉移傷心的情緒,有些人是節食,有些人則反向購買大量食物「安撫」自己,藉由吃轉移注意力達到紓壓,然而在大吃一頓之後,懊悔催吐或強迫自己進行劇烈運動,來消耗過多的熱量。日久養成習慣後,就更難將此行為去除化,暴食、催吐變成一個反射日常習慣。

暴食症的治療

心理治療中的「認知行為療法」可幫助暴食症患者找出並了解引發自己暴飲暴食的主因,也協助其學習正向、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透過心理治療與身心專科醫師會談找出適宜的應對機制,才有辦法改善心理健康問題,若症狀較為嚴重,醫師也可以透過藥物輔助減少暴飲暴食的情形。

暴飲暴食是一種不舒服的經歷,也經常使人對自己的症狀感到害怕、內疚,因此難以與他人去談論這個感受。但!沒有適時介入引導其找出問題的癥結點,會使其更難調適自己的情緒,而加重情緒低落和暴飲暴食的惡循環,故有發現身旁的朋友有此困境,應適時伸出援手協助其度過,找回健康自我。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