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長的各位爸爸媽媽們,您是否曾經在陪伴孩子成長時,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退化性行為?
原本孩子已學會自己照顧的技能(如:孩子會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澡、自己刷牙洗臉甚至也能主動幫忙分擔家事),就在某一天孩子的自我照護能力突然退化成我不會,甚至伴隨出現一些身體不適之症狀(如: 肚子痛、胸悶、頻繁想去廁所等)。
家長們為此帶孩子前往各大醫院小兒科進行身體理學檢查,卻發現檢查結果往往都是無異常,那孩子為何會出現這些身體不適之狀況呢?
此種在精神科我們列入兒童的情緒障礙內稱為焦慮身體化/體化症
(Somatization Disorder),源自於心理影響至身體的一種現象。
★表現症狀如下方:
(若有爸爸媽媽有關查到相關症狀表現,問診時一同提供給醫師可利於鑑別診斷)
l 情緒表現:恐懼不安、緊張、易怒、痛苦害怕感等。
l 對答反應:無法思考、無法集中注意力等。
l 動作行為:急躁、逃避(坐立難安)、無法冷靜(易激動)等。
造成心因性的原因有很多種(常見為心因性嘔吐/心因性頻尿症等)
心因性導致孩子不適之症狀的原因,可能為生活環境上的突然轉變(例如:家裡有新成員出現如手足誕生或繼養家庭、親人離世、環境中常被打駡、不適切的約束、搬新家轉校、換新班級、換老師、大考前或剛開始訓練戒尿布奶嘴等等。但也有部分小孩是找不到任何原因就造成小孩內心的壓力,這可能就與孩子天生氣質有關。
如果您身邊有小孩出現類似上述情形之狀況,請不要猶豫,可以找找身心科醫師或兒童心理科專科醫師協助進行診斷,盡早改善孩童內心的壓力源,根本解決問題。
★臨床的處理方向為:
1. 睡前分享:建議家長可試著與孩子在睡前安排一些時間讓孩子分享校內生活點滴,從中找尋是否有出現讓孩子害怕/焦慮的事件,並試著教導孩子如何處理焦慮/危機感。
2. 降低/改善壓力源:對於懼學的孩子,父母需更深入了解孩子與老師、同儕間的互動相處找出可能導致孩子的害怕情境。
3. 輔導/諮商:可透過專業會談諮商進一步自我察覺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中,是否有出現讓孩子過度依賴或父母過度保護之現象,若孩子身體化症狀日益嚴重,不易改善,甚至須考慮家族治療。
4. 藥物治療: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出現之強迫症或嚴重焦慮狀態經醫師評估後可考慮用藥。
原則上輕度的身心症狀會以非藥物治療為主要介入方式,如安排心理諮商或營養補充劑替代治療。但若經評估有較顯著之情緒症狀、身心症或已經顯著影響學習、人際發展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必要的藥物治療還是需要的。請家長不必過份惶恐而延誤帶孩子於身心科看診的時機,幼年的危機未解除可能會影響孩子後天人格特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