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們的理念

【多元且完整的治療模式】

我們持續關注國際實證醫學的最新進展,提供了多樣化且具有實證支持的治療模式。

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非侵入性生理治療/營養補充療法

【跨年齡與跨領域的關懷】

我們服務的對象不限於特定年齡層

成人常見的憂鬱、焦慮與壓力困擾,兒童青少年的注意力與適應議題,以及長者在失智與老年精神疾病上的挑戰,都在我們的照護範疇內。我們同時回應社會對於成癮治療與體重管理的需求,協助患者面對當代生活方式所帶來的新挑戰。

【在有限資源下追求最佳醫療品質】

在台灣,健保制度保障了全民的基本醫療可近性,但資源必然有限。

我們自許的使命,是在有限的資源下,依循醫學實證,提供高品質且有效率的醫療服務。

把「有限的資源」轉化為「最好的照護」

  【強調共同決策】

醫療是一種合作關係,而非單向指令

我們重視共同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讓患者與醫師一同討論,理解不同治療選項的利弊與限制,並共同選擇最符合個人情境的方案。這樣的參與式醫療,既是專業倫理的要求,也是維繫治療效果與信任的基石。

【溫暖、安心的就醫體驗】

我們的診所空間設計以舒適與友善為目標,讓就診過程不再是冷冰冰的醫療經驗,而是一段能被傾聽、被理解、被尊重的歷程。

醫療的品質不只體現在處方上,
也體現在環境與態度上

【公共參與與社會責任】

推廣正確的身心醫學知識,

減少污名與誤解

精神健康不應只侷限於診間,而應走入日常生活。我們積極參與社區及身心健康促進的倡議,唯有社會共同參與,精神健康才能成為全民共享的資產。

我們深知,醫師的角色不只是治療疾病,也是倡議者、教育者與公共知識份子。

我們承諾,秉持學術專業、公共關懷與人文精神,提供多元且實證的治療模式,並在合理的資源配置下追求最佳醫療品質。我們願與患者攜手,與社區同行,陪伴患者共同探索可能的治療選項,陪伴家屬理解與支持,陪伴社會一同去消除偏見。這是一份醫者的專業責任,也是一份人與人之間最溫柔的承諾。

正如精神醫學強調「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我們提供量身訂做的治療模式,

旨在兼顧腦科學的實證、心理治療的人際深度,以及生活條件的現實挑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