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clinic kenhao

協助睡眠障礙診斷的好夥伴—臨床睡眠檢測工具簡介與比較

文/胡耿豪醫師


「睡不好」堪稱是個案來精神科診所求助時最常見的主訴。


精神專科醫師在面對這樣的主訴時,通常不會只是開個安眠藥就打發病人,而是得透過診斷性會談、仔細地辨別其睡眠障礙的特徵來了解問題的成因。


事實上,光是失眠這件事,就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形式。其中最常見的是「入睡困難」,大約有70%的失眠為此類型,個案躺很久才能入睡,但睡著就能持續睡眠。有些個案的困擾則是「睡眠中斷」,也就是入睡沒問題,但之後會睡睡醒醒。「早醒」這種類型也相當惱人,入睡沒問題,但睡眠總時數過短,很早就醒,無法再度入眠。當然,睡眠障礙的問題總是不會這麼單純,也有不少苦主是二合一,甚至三合一症狀,輾轉難眠為伊消得人憔悴。


另外,也有些人的睡眠障礙是睡太久、白天嗜睡,或是抱怨多夢、夢靨、夢遊等等…。只能說,單單聽到「睡不好」這個主訴,醫師腦中就得閃現無數個可能診斷得去一一鑑別啦!事實上,日常生活的諸般壓力適應障礙、臨床常見的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甚至是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病症都可能造成睡眠品質不佳,而睡眠呼吸中止症這類的問題則可能讓白天嗜睡,這些症頭都可能是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


雖然一位有經驗的專科醫師可以透過診斷性會談大致釐清、鑑別病人睡眠障礙的類型及其背後的原因,但有些時候病人主觀的體驗與客觀事實還是會有出入,也難精確地說清楚到底是躺多久才睡著?一個晚上醒來幾次?那些奇怪的睡夢中的揮手彈腳到底是睡眠的哪個階段出現的呀?


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


為了讓診斷過程更嚴謹、有憑有據地提供相對應的處遇計畫,有時候我們需要仰賴進一步的睡眠檢測來做為參考。而目前被視為黃金準則(gold standard)的檢測正是各大醫學中心常會引進的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又稱多導睡眠記錄,縮寫為PSG,是最常被安排來進行檢測睡眠障礙、打鼾、癲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的標準方法。多項生理檢查顧名思義,需要透過多種儀器的配合,受測者需要在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晚,身上得接受多種儀器的線路,包括了:腦波圖(EEG)、肌電圖(EMG)、心電圖(ECG)、眼動圖(EOG)、血氧飽和度(SaO2 Saturation)及脈搏(Pulse)、胸腹呼吸動作(Thoracic Abdominal Effort)、口鼻呼吸氣流(Nasal - oral Air Flow)。


胡醫師本人常常內心犯疑問,總覺得接完這些線路後還能穩妥地在睡眠中心睡一晚的人,大概失眠問題也沒多嚴重啦…。事實上,這樣的檢測在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身上確實也有其盲點,因為這類患者的睡眠習慣常常是需要側睡,才能讓呼吸道相對暢通、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因此在接滿線路、近乎被限制只能仰躺的狀態下所監測得的數據,其實與患者在家裡可以自由翻身的實際睡眠經驗是有很大的出路的,更遑論臨床上還存在那些有認床問題,離家就睡不好的個案。

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受測者所安裝的儀器(圖片來源: wikipedia)


劃時代的創新技術—心肺耦合睡眠檢測


心肺耦合理論(CPC)是哈佛醫學院多年研究且成熟的睡眠學術理論,經過對大量臨床數據的分析,在睡眠的時候,心電和呼吸還存在一種奇妙的耦合關係。當人在熟睡的時候,這種耦合性會增強。而在清醒、淺睡、或者一些疾病狀態下,這種耦合性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基於此發現,哈佛醫學院的睡眠專家團隊在2005年創新性地提出了Cardiopulmonary Coupling,也就是心肺耦合的概念,簡稱CPC,並且發展出成熟的技術,可以準確地給出睡眠的分期。通過臨床驗證,這些結果與傳統基於腦電波(也就是PSG的技術基礎)方法判斷的睡眠分期結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本診所引進的「度眠好貼心居家睡眠檢測」,只需一個如粉餅盒大小的5公分小圓盤貼在胸口,就能透過心肺耦合運算作為評估依據,分析產出的睡眠品質評估報告可以呈現睡眠呼吸中止指數及類型、睡眠結構及品質分析、心率及心率變異度分析、夜間下床分析、睡姿分析等,可供醫師針對檢測數據為您制定適當的睡眠治療計劃。更重要的是,這種先進的技術是可在家檢測,且數據即時上傳,更符合需睡眠檢測者的需求與利於後續健康管理與追蹤。

心肺耦合居家睡眠檢測(CPC)與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SG)優缺點分析

心肺耦合居家睡眠檢測(CPC)

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SG)

優點

  • ​安排檢查迅速便捷,不需等待(就診當日攜回,當晚即可完成)

  • 檢查結果即時可知,標準一致(電腦初步分析,再由醫師判讀即可)

  • 檢查過程舒適度,干擾極少(接觸點極少,受檢夜晚與平日無異)

  • 檢查環境最熟悉,且可配合平常作息習慣(臥室即是檢查室,愛怎麼睡就怎麼睡)

  • 可針對睡眠狀況做完整評估

  • 有健保給付,負擔較輕

缺點

  • 目前無健保給付,需自行負擔

  • 安排檢查等待時間非常漫長(通常好幾個月,時間成本大)

  • 檢查結果需人工判讀,耗時長且變動性大(判讀需要時間,也會有人為因素差異)

  • 檢查過程較不舒適且干擾多(需黏貼近20條導線,不舒適也易干擾)

  • 檢查環境陌生且與平常作息狀況不一樣(在醫院過夜,配合檢查單位時程入睡)



36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