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情緒感受,是每個人都必然經歷過的經驗。原始人類最初的焦慮體驗,是來自於野生動物的尖牙利爪的威脅警示,驅使人類祖先發展思考能力,以及運用工具來拓展保護範圍。即使到了現代,人們不再是豺狼虎豹的獵物,但是卻受害於自尊,被自己的族群孤立,或在競爭中受到失敗的威脅。所以說,焦慮可謂是人類一種基本處境,儘管焦慮的型式已然改變,但是焦慮的經驗依然大體相同。
適當的焦慮不僅無須避免,反而可以促使個體表現得超出平常的水準。然而當外界環境所給與的壓力與自身的抗壓能力不能達成平衡時,就可能產生過度的、長期的焦慮,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在生理層面可能造成呼吸困難、出汗、心悸、發抖、肚子不舒服、肌肉緊張等症狀;情緒方面可能表現為緊張、不安、恐懼、擔心、煩躁、易怒、痛苦感等;其他認知功能方面表現為過度擔心、難集中注意力、腦中一片空白、害怕失去控制、失去現實感;行為動作上則常見坐立難安、易激動及逃避行為等。
當焦慮症狀的嚴重程度顯著影響到個體的生活、社交或職業功能時,就會形成所謂的焦慮症了。常見的焦慮症包括了恐慌症、畏懼症(懼曠症、特定對象畏懼症、社交畏懼症)、強迫症、廣泛性焦慮疾患、創傷後壓力疾患、急性壓力疾患等。不同類型的焦慮症各有不同的定義與表現。
該如何治療?
輕微的焦慮症,可先透過放鬆訓練、有氧運動、均衡飲食以及調整生活作息來改善,然而當焦慮已經影響到生活或是工作的時候,就需要考慮積極的治療。
目前針對焦慮症的主要治療藥物為抗憂鬱劑。新一代的抗憂鬱劑針對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做調整,副作用較少,且通常僅在服藥初期產生。規則服用兩個月之後症狀通常會有明顯的改善。使用抗憂鬱劑治療焦慮,不僅不會上癮,還能放鬆心情及提高免疫力,有效改善焦慮及失眠症狀。事實上,在治療初期適當地搭配抗焦慮劑或是短期助眠藥物使用,更能快速地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非藥物治療的部分,常用的技術包括: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患者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生理回饋法,透過儀器監測讓人辨識到自己生理現象的變化,再學習怎麼控制它們;認知治療,探討患者不合理的過度擔心,找出認知謬誤,並給予適當的替代性想法。其他如系統減敏法、團體治療、催眠及深度心理治療也都是有效的治療方式。
充足的睡眠、適當及持續的運動、良好的壓力管理、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是最好的預防方式。若您或身邊親友已出現明顯的焦慮症狀,建議盡早來診就醫,讓專業的醫療團隊提供評估及治療!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