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無極限? 我的孩子真的學壞了嗎?

已更新:2023年11月22日


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在上了國高中開始出現一些情緒化的行為,這些孩子對刺激的情緒反應敏感,但挫折忍受度極低,對於大人們的規定或限制都有無數辯解的言詞,總把自己當成小大人看,自認擁有跟大人一樣的權力,因此常見他們為所欲為、自作主張;拒絕與師長父母溝通,長期與大人們頂嘴爭辯、唱反調、公開挑釁長輩、故意擾亂或激怒他人甚至拳拳相向、也可能會不惜回以報復手段,創造出其他更令人頭痛的問題,以上行為表現我們稱為「對立反抗」。


其實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邁入下一個人生階段,不僅在生理上出現第二性徵的變化、心理及社會生活面向也要調整適應,一部份的青少年甚至還要承受特殊家庭環境、學校及同儕的雙雙影響,而發展出一些社會所不能認同的偏差或適應失調行為。


偏差行為」,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會因文化背景、時間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定義,青春期的偏差行為是指違反社會、家庭、學校中的法律、規範或紀律。


●常見青少年偏差行為

1.校園暴力及相關行為:

凡是對校內人士施暴或破壞校內器材者,均屬校園暴力。其中欺凌弱小亦是校園暴力常見的一環,孩子成長的過程都是藉由模仿學習而來的,通常會成為施暴者的青少年家中長者多半有出現較不當的管教態度,故校園中呈現的霸凌案件,往往須回推評估施暴者的生長環境與成長背景。校園暴力的出現會造成緊張、不安全的校園氣氛,間接會導致衍生逃避、逃學、攻擊性行為或帶攻擊武器到學校等更多的問題。


2.偷竊及其它犯罪行為:

可能來自於社會的拜金主義,對財物擁有嚮往(受財物的刺激,而一時興起想佔有的念頭),想讓人對其刮目相看,獲得同儕的接納、不良友伴的影響、父母觀念及社會風氣的影響或順手牽羊刺激的快感。長期、重覆的偷竊可能是其它問題的指標,需特別留意。


3.逃學、逃家:

以上二者在心理狀況方面,皆是由外在因素而造成。排斥學校、對師長不滿,厭惡學科,反抗父母管教等,視為反社會或外向行為問題。常伴隨其他偏差行為(如:吸煙、喝酒、賭博、偷竊……等)。


4.濫用藥物:

濫用藥物之青少年通常來自於功能失常的家庭(家人長期衝突矛盾、家中長輩濫用藥物、家長控制慾強、小孩承擔背負過多角色與責任) ,容易讓青少年產生心理上的強迫需求和依賴成癮藥物、模仿同儕或好奇心驅使染上不良嗜好等。


5自我傷害行為:

危險因子除了長期情緒困擾(憂鬱、無助、傷心、憤怒、憤恨等)、長期被生理疾病困擾外,還包括曾有精神心理疾患、藥物濫用、家人或摯友自殺、媒體渲染等因素,透過傷害自己得到情緒抒發、吸引注意或關愛等,青少年在成長階段還在追尋自我認同及社會化中,周邊的事件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使其進而模仿或是衍生成自殺意念,若發現孩子有出現自我傷害行為須積極介入傾聽,或是陪同至身心科就診,以免引發後續的憾事


★6網路成癮:

COVID-19疫情爆發,有長達約一年左右的時間為了避免疫情擴大,推出居家上學(遠距上課),因此人手一平板/手機,已經不足為奇,長時間使用網路教學、同儕間聯絡,也大幅增加青少年使用3C產品時間,逐漸認為長時間使用3C的行為是長輩允許、同意的且為正當合理之行為。若稍不注意,將衍伸出遊戲障礙症」(Gaming disorder):指其遊戲行為"網路或電視遊戲"有足夠嚴重性(玩遊戲控制力受損/生活以電玩為優先/即使出現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電玩時間,忽略其他事務),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等領域重大損害,通常至少會持續12個月。


青春期的孩子面臨轉大人階段,父母親可以適時抽空關心孩子校內活動,但同時需要保有讓孩子獨立的隱私空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間互動,將能大幅減低上述的狀況,若在關心時發現孩子出現異常情緒或是極端言語可以與學校老師建立良好親師溝通,更加了解孩子就學的處境及是否出現警訊,若狀況持續未改善或是日益嚴重,校內輔導中心,或是帶孩子到身心精神科診所與專業醫師會談,以利找出問題癥結點,盡早解除才能讓青少年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往下一個人生階段發展。

3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