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胡耿豪身心精神科小編

探索多重人格『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D』Who Am I ? 我是誰?


同一個軀體,內在住著多面向的我,不少影集取材解離症衍伸懸疑劇情如「24個比利」或前陣子上熱搜「她和她的她」,引發大家更加專注想去認識何為多重人格『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D』

「解離」一詞:是指人的記憶、身份、情緒、感知等行為在整合過程中出現分歧、中斷現象。多數人都曾有發呆、做白日夢、恍神的經驗此為正常解離;然而所謂的病態解離,則是出現在解離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患者身上,如心理創傷後失去一段記憶、或重大事件後暫時失去原有的知識或能力,此乃自身心理防衛機轉,為了讓可怕事件發生後,我們不至於一直深陷在深淵,而演變出來的一種機制,可以讓人盡速恢復正常生活狀態,而這些不好、可怕的經驗就會下沉至潛意識中被隱藏起來,甚至切換出不同的人格來面對壓力情境。


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為精神科診斷類別,其中可細分為以下

1.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 2.自我感/現實感喪失症(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disorder)

3.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4.其他特定的解離症(other specified dissociative disorder, OSDD)

5.未特定的解離症(unspecified dissociative disorder)。

其中以解離性身份障礙一般被視為最嚴重的創傷後心理障礙,身心二元不可分割性,身心健全才有一個完整的我。


解離症臨床表徵:

1.失憶:忘記曾發生甚麼事情,偶爾可能穿插經驗重現片段。

2.自我感喪失:會感覺到自己好像不見,變得很不真實,好像是假的。

3.現實感喪失:感受到這個世界彷彿失去了真實感,彷彿自己是第三人視角在看電影,過程中所見所聞,都彷彿只是「別人家的事」,不是自己親自的體悟。

4.身份認同混淆:這場衝突的核心是發展個人身份間的自我否定、找不出自己。

5.身份認同轉變: 個人身份間自我特性的表現出現落差及反差。


解離症患者通常是基於某些因素(如:想忘掉痛苦回憶、逃避痛苦等),所以解離症的治療,首先須排除器質性疾病 (如失憶、癲癇、長腫瘤、憂鬱症、焦慮症等)。如非上述器質性疾病,則可進一步深入其內心找出其發病的心理因素,予以鼓勵、支持,協主引導其克服、跨越心理障礙;若狀況嚴重,必要時可至身心科診所尋求醫師專業協助。但就目前臨床上案例,多為自我防護機轉轉變衍生的防禦機制,很少有列入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D的診斷。


人在成長的一生中會遭遇無數的困境與挑戰,沒有人想受傷,長期心理上的壓力看似過眼雲煙的痛苦,忽略正視內心的痛,表面上看起來沒事,冰山一角下的內心世界一但崩塌,將會造成無可挽回的餘地;因此身旁若有親友有上述情形出現建議提早就醫,唯有先穩定情緒,才能設法引導其去談論、重組過去創傷經歷,『正視問題、處理問題、放下問題才有可能重獲新生!』讓我們陪伴您一同走出過往悲傷。

4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