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這不是一般老化,可能是生病了!淺談老年憂鬱症

文/劉依函 諮商心理師

 

  「我是老胡塗了…」

  「最近晚上老是睡不好…」 

  「不知道為什麼要活這麼久…」

  如果家中長輩或者您經常說這類話語,這些也許不是一般老化現象,而是「老年憂鬱症」的警訊!根據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統計,國內65歲以上罹患老年憂鬱症的機率,男性為8%,女性則高達14%,意即平均每10~12位長者就有1人可能罹患憂鬱症,因此,透過瞭解老年憂鬱症症狀及可能病因,提升大家對於老年憂鬱症的辨識及了解如何促進長者的心理健康。

 

老年憂鬱症是什麼?

  老年憂鬱症指的是發生在60歲~65歲以上,罹患憂鬱症的患者;當長者出現憂鬱症症狀時,初期常不會被視為憂鬱症進行治療,它很容易與一般老化症狀或其它病症混淆(如:失智症),而延緩憂鬱症的黃金治療時間。

 

常見的症狀如下:

1.情緒起伏劇烈:長期感到悲傷、無望感或易怒等狀況,且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2.生理症狀:包括食慾減退、失眠或過度睡眠、疲倦感等,這些身體症狀有時被誤認為年齡增長的老化現象,卻可能是情緒低落導致。

3.認知功能下降: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這些症狀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等認知障礙混淆;若上述情形為突然產生的劇變,通常係因罹患憂鬱症所致。

4.社交退縮:對社交活動興趣減少,經常選擇獨自待在家中,加重孤獨感。

5.自殺意念:對活著失去意義,甚至產生尋死的念頭。

 

哪些因素容易造成老年憂鬱症?

  引發老年憂鬱症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等方面影響,因而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如以下說明:

1.生理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生理變化影響心理健康;例如:長者常伴隨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等。這些疾病造成身體不適、慢性疼痛等,影響情緒和心理健康。

2.自我價值觀與自尊下降:當長者認知功能隨著年紀下降,如:記憶力減退、思考速度變慢等。這些情形可能對長者自尊心、自信心造成影響。

3.孤獨感和缺乏支持:許多長者邁入老年後社交圈逐漸縮小,孤獨感隨之增加;這種孤獨感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惡化,尤其失去社交聯繫讓長者感到孤立和無助,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4.重大生活事件打擊:許多長者面臨失去伴侶、親人、朋友或退休後無所適從、居住環境改變等情況,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對於情緒產生衝擊。

 

  為了預防和改善罹患老年憂鬱症的風險,以下提供促進長者心理健康小撇步:

1.建立社交支持系統:鼓勵長者參加社交活動或志願服務,增強社會互動,減少孤獨感。 

2.促進身體活動:鼓勵長者參加合適的運動,如:散步、太極等,將有助於釋放壓力,改善心理健康。

3.關注飲食與睡眠:協助長者保持均衡飲食,並建立規律作息時間。

4.提高認識與教育:提升對老年憂鬱症症狀的認識,消除心理健康問題的偏見,鼓勵更多人關注長者心理健康。

5.轉介醫療及心理治療:對有憂鬱症狀的長者,及時提供醫療介入,初期可透過藥物治療幫助症狀趨緩,並透過心理治療介入,協助他們梳理情緒、學習表達並嘗試調整。

 

  老年憂鬱症不是老化,是可以治療的,而且可以恢復;即早預防,提高就診率,有效地改善長者的心理健康問題,讓我們共同努力,為長者創造一個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環境。


ree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