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clinic kenhao

失智症知多少?—常見問題Q&A

已更新:2023年4月30日

一、在台灣失智症的盛行率大概有多高呢?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統計資料,台灣失智症的盛行率逐漸上升,已經成為台灣老年人口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根據201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約有7.2%的人罹患失智症,而且這個比例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進一步提高。因此,隨著台灣人口老化的加劇,失智症將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二、正常老化跟失智症有甚麼不一樣?


正常老化和失智症之間有明顯的區別。正常老化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身體和大腦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一些輕微的記憶力減退、思考速度減慢、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但這些問題通常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和獨立功能。


相反,失智症是一種嚴重的腦部疾病,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行為。失智症的症狀包括失去記憶、失去語言能力、失去思考能力和判斷力、失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而是一種病理性的腦部變化。


總體而言,正常老化和失智症是截然不同的狀態。正常老化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失智症是一種病理性疾病,需要醫學專業人員的治療和管理。


三、失智症有遺傳性嗎?


有些失智症病例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失智症可以是遺傳的。其中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這種疾病通常具有家族性,因為阿茲海默病的風險基因可以從父母那裡遺傳下來。但需要指出的是,遺傳因素通常只是導致失智症的風險因素之一,並不是失智症的全部原因。大多數失智症病例並不是由單一基因突變引起的,而是由多種風險因素的組合所導致的。


此外,遺傳不是失智症的必要條件,並且即使有家族病史,也不意味著你一定會得失智症。其他的風險因素還包括生活方式、環境、年齡、心理社會因素等。因此,要預防失智症,不僅需要關注遺傳風險,還需要採取一系列的生活方式措施,例如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運動、保持社交和心理健康等。


四、失智症分成哪些種類呢?


失智症是一個包括多種疾病的統稱,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包括:


1. 阿茲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之一,佔所有失智症病例的大約60-80%。它通常在老年人中發生,病情會逐漸惡化,患者的認知和行為能力會逐漸下降。


2. 腦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是由於大腦中的血管受到損傷而引起的失智症,其症狀通常與阿茲海默病不同,並且可能發生突然,具有較高的死亡風險。


3. Lewy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是由於腦部神經元中的蛋白質堆積而引起的失智症,其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視覺幻覺等。


4. 額顳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是一種影響大腦額葉和顳葉區域的失智症,其症狀包括變得情緒化、行為不當等。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較為罕見的失智症類型,例如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和亨廷頓病(Huntington's disease)等。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具有不同的症狀和進展方式,需要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五、失智症可以用藥物治療嗎?


失智症目前還沒有能夠完全治癒的方法,但有一些藥物可以緩解失智症的症狀。以下是常用的失智症藥物治療:


1. 膽鹼酯酶抑制劑(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這些藥物可以幫助增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膽鹼的濃度,進而提高認知功能。常用的膽鹼酯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 Galantamine, Rivastigmine等。


2. NMDA受體拮抗劑(NMDA receptor antagonists):這些藥物可以調節腦部中的NMDA受體,提高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進而緩解失智症症狀。常用的NMDA受體拮抗劑是Memantine。


3. 抗憂鬱藥(Antidepressants):這些藥物可以幫助緩解失智症患者的抑鬱和焦慮症狀,提高患者的心理狀態。常用的抗憂鬱藥包括Paroxetine, Sertraline等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或是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s)。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藥物治療失智症的效果因人而異,且可能會出現副作用。治療前應詳細咨詢醫生,並遵從醫生的指示使用藥物。此外,還有其他輔助性的治療方法,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等,可以幫助失智症患者提高生活品質。


六、請簡介失智症的病程?


失智症的病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1. 早期:在這個階段,患者可能會有記憶力下降、經常忘事、語言和思考能力受損、容易迷路、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不太明顯,但會隨著時間逐漸加劇。


2. 中期:在這個階段,失智症的症狀會變得更加嚴重。患者可能會開始失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幫助完成基本日常活動,例如穿衣、進食、洗澡等。他們可能也會失去語言能力,難以理解和表達語言,也會出現行為和情感問題,例如激動、焦慮、憂鬱等。這個階段也可能開始出現較為明顯得精神症狀干擾(視聽幻覺、嫉妒及被偷妄想等)及混亂行為。


3. 晚期:在這個階段,失智症症狀已經非常嚴重,患者的日常生活完全依賴於照顧者。他們可能會失去大部分認知能力,無法辨識自己的親人和熟悉的物品,也無法控制大小便等基本生理反應。患者的身體機能也會逐漸衰退,容易出現併發症,例如肺炎、褥瘡等。


需要注意的是,失智症的病程因人而異,且進展速度也不同。治療和照顧失智症患者需要根據他們的病情狀況進行個別化的評估和處理。


七、如何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呢?


目前,尚無法完全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但是有些方法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建議:


1. 保持身體健康:定期運動、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適當的睡眠和管理壓力等,可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2. 持續學習和挑戰大腦:透過閱讀、學習新技能、參加社交活動等方式,持續挑戰大腦,可以促進腦部神經元的連結,增強認知和記憶能力。


3. 保持社交活動:保持與朋友和家人的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和群體活動,可以降低孤獨感和抑鬱情緒,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


4. 控制慢性病和心理健康問題: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因此需要定期接受治療和管理。


5. 避免或減少危險因素:例如吸菸、飲酒過量、過度用藥等,可能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因此需要避免或減少相關行為。


6. 定期接受身體健康檢查:定期接受身體健康檢查,以及定期接受認知測試等,有助於早期發現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和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議並不能完全保證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但是可以幫助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並維持身心健康。如果您有任何疑慮或疑問,建議儘早諮詢醫師的專業意見。


八、懷疑家人罹患失智症,應該要去哪一科就診呢?


如果您懷疑家人罹患失智症,建議您可以帶他們去神經科或精神科就診。一般來說,神經科醫師更擅長於失智症初期評估及檢測安排,他們會協助進行身體檢查、神經系統檢查和評估,以確定是否存在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等。如果神經科醫師懷疑患者可能有失智症,則可能會建議進一步的評估,例如神經心理學測試或影像學檢查等,以確定診斷。


精神科醫師除了也能夠提供失智症的診斷及檢查外,相對於神經科醫師,更擅長治療失智症的進階併發症,尤其是對失智症之行為精神症狀照護(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簡稱BPSD)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BPSD是指在失智症患者身上出現的行為和心理症狀,例如焦慮、憂鬱、痴呆、幻覺、錯誤觀念、睡眠障礙等。


精神科醫師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特徵和症狀,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例如認知行為療法、情緒調節、藥物治療等。此外,精神科醫師還可以為照護者提供支持和建議,例如如何應對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和情緒症狀,以及如何提高照護者的自我照顧能力等。




12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