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理醫生?精神科醫師?心理師?我想要的心理治療上哪兒找!


/胡耿豪醫師

在診療室裡傾聽病人的心聲自是天經地義的精神科醫師日常,然而有些直擊靈魂的尖銳質問,直是讓醫師們難以招架。


「我來看精神科就是想要找人聊聊,但醫師都只聽我講幾句話就開藥打發我了……」

「我朋友說我應該要找心理醫生談談,但台灣好像沒有心理醫生,美國影集裡面躺在沙發椅上講話做心理之療的那種…..」


陪病親友眼看病人在診間裡潸然淚下,細數種種傷痛往事,為免醫師為難直勸病人:「精神科醫師只是負責開藥的啦,你不要講這麼多,外面還好多病人在等耶,心理治療要找心理師啦……」


以上種種情境真的是讓醫師們臉紅心跳、尷尬不已。因為,精神科醫師在健保支付的一般精神科門診中扮演著處遇的提供者及資源分配者的角色,一個資深有口碑的醫師難免會有大量的門診病人,如何給予需要同理傾聽的病人足夠的會談時間,有效率地做出診斷及處置,肯定是這位醫師的首要考量。


在幫精神科醫師同道們「平反」前,我先開門見山地破題回答—在台灣並沒有所謂「心理醫師」這樣的一個職業啦。依照醫師法的規範,在台灣能稱為醫師者必然是領有醫師證書者,而衛福部定的專科中專擅心理衛生、精神醫療照護者就只能是「精神科專科醫師」了。


至於,「精神科醫師只是負責開藥而已」這樣的說法,委實是天大的冤枉啊!


事實上,在精神科專科醫師的養成過程中(也就是所謂的住院醫師訓練階段),除需專研生物精神醫學、精神藥物學、精神病理學等高度生醫科學基礎的專業領域外,幾乎也都接受過相當程度的心理治療訓練,甚至有幾間醫學中心的精神部至今能維持相當深厚的精神分析訓練的傳統。依照個別醫師的興趣、崇尚的治療模式及發展出的專長,確實不是每個醫師都會親自替病人進行結構性的心理治療,但至少一個夠資格的醫師絕對有能力在鑑別斷診病人後,指出適合他的治療處遇模式。


雖然每個精神科醫師的技能樹長得很不一樣,且多數的醫師為了因應台灣健保制度下快速且個案量大的看診型態,而選擇把經驗值點滿在生物精神醫學及開藥相關的技能上,但確實還是有小部份精神科醫師基於興趣或理想而修練了深厚的心理治療的技術,也固定有在自費接案。

然而,就算是一個心理治療底子深厚的醫師,我們也很難期待他/她能夠在一般健保門診底下施展其心理治療技術啦!因為在門診有限的時間內,光是要精準地完成一位病人的診斷性會談可能就需要至少15~30分鐘的時間,況且有太多的身心精神疾患是具有強烈的腦生理功能功能失調的基礎,也就是說,精確的用藥才是改善這類型病癥的關鍵,心理治療的施行反而只是輔助。一個稱職的精神專科醫師的處方除了藥物,也會指出病人可能需要的心理調適方向。


既然醫師不一定能自行完成心理層面的介入,需要心理介入的病人又該如何獲得適當的幫助呢?沒錯,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精神科醫師的好夥伴「心理師」上場啦!


在台灣,心理師分為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兩類,一位合格的心理師至少得具備心理研究所碩士資格,並通過國家考試取得心理師的正式資格。當然啦,雖然心理師具備心理治療/諮商的助人專業技能,但在台灣的法規下,肯定是不能宣稱為心理「醫師」的。


在現行制度下,大部分大型綜合醫院的精神部或精神專科醫院的治療團隊內都配置有臨床心理師,醫師在門診中若看到亟需心理介入的病人,就會將他轉介給臨床心理師做進一步的心理衡鑑或心理治療啦!雖然在醫院的心理治療或衡鑑識有健保給付的,收費可能比剪頭髮還便宜,但顯然也是有其限制的—等候排程時間長、治療頻率可能缺乏彈性、有次數限制、每次治療的時間較短—總結來說,醫院內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可能只適合協助解決短期且表層的問題,或進行支持性的心理治療。


如果想要接受自費或深度的心理治療,又該往哪裡去尋求呢?其實近十年來層精神科診所的設立已逐漸普及,有一部分的身心精神科診所會配置有合作的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醫師在仔細評估病人的狀況後也會協助轉介給適合的心理師,當然,也有可能會由擅長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師自行接案囉!而依據每個個案心理狀態的不同及治療師的專長不同,各種不同學派的心理治療技巧都可能被運用。


最後,如果您想在基隆找尋優質的心理治療資源,或者,想評估自己是否需要接受心理治療,都歡迎來胡耿豪身心精神科找答案。胡醫師本身除了是精神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外,也是資深的心理治療工作者,具有國際證照催眠治療師及中國二及心理諮詢師資格,擅長精神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及策略取向的催眠治療。另外,本診所也有不同專長的資深心理師駐診服務,提供專業、多元的治療模式!


我在基隆天氣晴~ 願在雨都為您的心撐起一把傘

89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